中醫九型體質
體質是指人受先天和後天影響,而呈現的一個生存狀態,綜合了形體結構、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等方面的特質。這些個體特質決定你的生活行為,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,以及疾病發展過程。
體質有強弱或偏寒偏熱之分,根據個體差異來進行分析和決策是中醫治病特色,也成為中醫養生的重要依據。
中醫認為個人體質差異的形成,除受先天影響外,還包括以下因素:
- 性別:男女生理有別,中醫認為男子以氣為重,女子以血為先
- 年齡:人體的結構、功能與代謝隨同年歲變化
- 精神狀態:精神狀態影響臟腑氣血活動,可改變體質
- 生活環境:地理環境不同,則氣候、物產、飲食、生活習慣等
中醫在考慮體質,流行病和治療方法時,特別強調要了解該地區的水土、氣候、飲食、居住等生活習俗,這對體質形成有重大影響。
根據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佈的《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》,體質共分為九個類型,包括平和質、氣虛質、陽虛質、陰虛質、痰濕質、濕熱質、血瘀質、氣鬱質、特稟質。分類的判定標準是依據個人身體特徵、常見表現、心理特徵、發病傾向方面來歸類。
能夠識別自己的體質,不僅有利於平日的保養,在生病時,也可以分辨疾病性質,了解治療依據,更積極地配合治療。
中醫在實踐中體質不是固定不變的,外界環境和生活習慣,都有機會令體質改變。對於不良體質,通過有計劃地改變生活起居、飲食、運動等積極養生措施,可將偏頗體質糾正,改善與调整身體機能,達到增強抗病力,防病延年目的。
***** 注意 *****
現實中大多是多種體質表現,例如陰虛濕熱、氣虛痰濕、氣滯血瘀等等。
很少人如上述般有鮮明的單一體質表現,往往是混合型,所以最好找醫師來分辨自己體質,了解個人養生需要。